互联网+养老:在未来社会的运用

发布人:蓝智慧 发布日期:2021-06-03 人气:0

互联网+养老,正在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未来社会中,必将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又一风口浪尖,也将会成为创业者又一大领域。在未来社会中,互联网+养老将发挥自身优势,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下面就是由蓝智慧科技为大家进行的相关的介绍。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当前,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多为子女养老(多属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难点多为特困户养老、空巢老人养老、失独家庭养老。我国老龄化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及失独家庭增多,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家庭及子女的压力,尤其是处于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数目特别大,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90%,老年人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各民族生活、养老风俗又不一样,这就给传统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无法克服的新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的子女式养老,容易造成中、青年一代压力过大,不堪重负。第二种是养老院模式,它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并且容易造成老人丧失家庭感和亲情失落感。

二、“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的养老模式

(一)推广“互联网+”养老的客观条件

1.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强力支持

国家民政部已宣布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合作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两部门合作重点支持领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大类。

2.社会老龄化市场的客观需要

(1)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3的时间处于生病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人。这些都推动着养老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2)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尤其城市比较突出),由于就业需求及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出国留学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空巢家庭”也随之出现。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到49.7%,接近一半;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也达到38.3%,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因此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为其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高科技发展为“互联网+养老提供了技术保证

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开辟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及网络支持,也为解决我国“天大的养老”问题,找到了智能化的养老新途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巨大的养老压力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传统养老产业的创新、改造和升级,也将不断改变养老市场的服务模式与管理结构。

互联网+养老:在未来社会的运用

(二)新型“互联网+”养老的优势

新型的互联网+养老,将通过全国联网的云数据库,对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不同个人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性化养老互动平台,基本实现一对一服务;“互联网+”可解决很多传统养老无法解决的老年人员多、辐射面积广、养老服务迟缓、健康问题发现不及时、投入资金和人力过大等问题;“互联网+”可利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及社保、人力、医院、物流、义工等互联互通互助的网络优势,迅速解决局部养老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互联网+”还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防止偷工减料及劣质服务;“互联网+”可以让老人、儿女及社会更放心、更透明、更智能,使得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在阳光下运作。

(三)推广“互联网+”养老将面临的挑战

1.商业模式养老的逐利性。

我国养老服务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且具有福利性质的一项事业。很多养老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服务性,而商业模式受制于资本的逐利性,会丧失养老事业本身的服务性目的,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养老问题,而且还会使多数家庭产生养老上的经济压力,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养老产业投入不足

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回报少且周期时间长的特点,这使得当前我国对养老服务等的投入严重不足,亟待改善。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投资缺口,已有业界专家提出了“众筹养老”的模式,即依靠互联网筹资,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凭借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以互联网金融理念来解决养老产业的资金困境,也将会是“互联网+”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

3.“互联网+”养老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社区的医疗器械设备存在落后、普及率低以及专业化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的获得,从而阻碍“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推行。

4.缺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互助的高质量管理、风险预防、评估评价、信息共享等共同认可的可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体制。

以上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建设初期面临的挑战。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设想和建议

(一)“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初步设想

为顺应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养老将立足于发展智慧养老,其必然会催生社会研发一系列简单快捷的养老产品,建立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的快捷、综合、高效、便利等优势与养老产业相融合,创新升级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养老资源,降低人民群众的养老消费成本,减轻老人、子女及社会的经济压力。

建议全国上下民政养老部门建立老人养老信息库并联网;建议卫计委、社保、人力资源部门、金融服务业都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与民政部养老互联网平台并网;建议国务院牵头召集民政部、卫计委、社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物流等相关部位,成立国家养老协调中心。这样,老人养老需要什么,就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得到解决。另外,老人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建设、人力调配、护理服务、医疗报销、丧葬安置、子女协调等传统养老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都将迎刃而解;建立“互联网+”运行管理的奖罚制度与法规,防止人员缺岗待岗、偷工减料,影响“互联网+”运行的时效性;建立“互联网+”管理队伍的人员定期培训及网络维护与养老人员个人信息管理,防止黑客病毒攻击互联网或盗取网络信息;切实配合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互联网+”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要将智能养老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促进传统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升级,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议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养老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对“互联网+”养老模式初期的几点建议

1.国家要号召科研部门研发一些老年健康协助及服务性产品,例如老年人可穿戴的设备、家用智能检测仪等仪器。用于随时检测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情况,并通过微信与互联网平台,及时将检测到的信息上传至终端设备。护理人员及老人的子女可利用配套的手机软件,随时查询和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实时掌握老人的动态健康状况。

2.政府要建立整套的养老方案

政府要对国内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虚拟养老做出科学分析,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当今养老定位。政府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带动科研部门、养老部门、医疗保健部门等一系列队伍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快对落后的养老产业的改革,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能养老新模式的开发,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的力度,降低养老企业贷款利率,减轻民间养老企业的资金筹集压力。此外,政府也要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型可穿戴养老产品、疾病检测仪器等设备,提升养老配套措施的高效性。

4.开发专门的养老就医客户端APP

通过APP进行挂号预约,选择与所患疾病相应的专科医院,进一步选择专科医生,将会有专人陪护老人到医院就诊或上门医治,并且因为和大夫提前预约了就诊时段,病人能够更从容地就诊,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专业医生联系,实现远程视频诊治与医疗。就诊结束后,陪护人员还会将老人的就诊情况录入APP,建立并完善老人的就医档案,甚至到复查或者二次住院,APP都能够无处不在地陪伴在老人身边。并且APP会自动生成日程提醒,包括下次就医时间、服药情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