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下,智慧养老的问题!

发布人:蓝智慧 发布日期:2023-09-04 人气:0

(一)养老理念不积极

在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存在着固有的养老困境,老年人自身的养老理念不积极,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老龄化群体社会参与度不高导致的孤独感、寂寞感;自身价值和优势的认识不够导致的无价值感;老年人生理老化、身体机能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导致的无助感、无能感等诸多不积极的因素,使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身的价值、优势和生产力,忽视了自身相较于青年人而言所拥有的丰富的人生经历、阅历、看问题的全面性、远瞻性的优势所在。不积极的养老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老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阻碍了老人积极投身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个人事业中,对老人的自我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产生消极影响,加剧老年人的心理焦虑问题。


(二)医疗保健不理想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身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导致老年病的出现。老年病从最初的潜伏期,到前期的医疗诊断,到中期的治疗服务,再到后期的跟进服务都具有服务周期长、后期的医疗保健的服务需求大等,加剧了医疗保健的服务供需的矛盾;老年人的老年病与年龄的增长通常具有正相关性,再加上大部分老人支付能力有限与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医疗保健服务的覆盖范围被迫压缩;最后,当下我国老龄化人口基数大,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大,但医疗服务资源有限,导致出现医疗保健服务供需结构性缺口。

(三)生活照料不稳定

虽然在我国城市区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在服务上,东、中、西部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共性层面,对于生活照料的服务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人的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源自家庭,对家庭成员的依赖程度大。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提供者主要是老人的配偶或者是子女、孙子女,而家人以外的生活照料服务极少。在当前的生活照料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现实困境,如果老人的配偶离世,又或者是老人的子女或孙子女由于在工作,生活与经济的巨大压力下,可能会导致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在服务来源的动力不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将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突破---"空巢老人"问题就是其中的重大难题。

(四)紧急救助不及时

老年人的紧急救助是指因各种突发因素对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采取的紧急救援行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存在的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当前老年人的紧急救助不及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紧急救助基础设施不完善。紧急救助的呼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和投入正常使用,对救助需求老年群体的需求感应度、察觉度不高。再加上紧急救助的线下服务水平不足,不能满足紧急救助需求群体的需求急切性要求,整体上导致老人因突发因素造成的危害持续扩大。

其二,紧急救助理念落后。以救助为主而不是以预防为主的消极救助理念制约着紧急救助的质量与效率。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智能预警,因此需要借助大数据工具助力转变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理念,以预防为主,以救助为补充。其三,紧急救助资源欠缺。政府资源投入不足,医疗救助资源供需短缺,满足服务群体紧急救助的急切性要求的服务资源亟待挖掘和运用。其四,紧急求助技能欠缺。由于老年人的紧急救助技能欠缺,在紧急救助需求出现时,求助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五)情感慰藉不到位

情感慰藉不到位导致老年人的消极情感体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退休和衰老,子女忙于工作、学习以及出国等原因,会造成老人在不同程度上的失落和孤独的情感,对精神慰藉的需求非常强烈。整体而言,我国当前老年人群体情感慰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巢老人居多,孤独感普遍;子女探望父母质量不高;缺少可沟通交流的群体;老年人权益保护意识不强等。

情感慰藉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具有极大影响力,决定着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果能正确处理好老年人情感慰藉不到位的问题,老年人就可以从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的二元对立中领悟到处理情绪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实现消极情感体验向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转化。

养老群体的需求多样性导致情感慰藉困难加大。在特定区域的老年群体中,无论是按年龄的内涵来划分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划分,或按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来划分等,都足以体现养老群体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情感慰藉需求的复杂性等,这对于养老服务提供者无疑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