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的面前,也就意味着大机遇在向我们招手,那就是养老产业的风口正在形成,其所释放的机会将远超母婴市场。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这不失为创业者可借力起飞的一大支点。
中国老龄化形势分析
首先,借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就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1980年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
2000年
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811万,占总人口6.96%。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总人口7%,标志着该区域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正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2年
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
14年底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预计到2020年,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12%左右,2050年将达到25%左右。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也有所加快。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庞大的老年人数据,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的养老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健康与养老问题,也就成为当下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课题。依托移动医疗,开辟成熟的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或许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一个活脱脱的风口。而且,越是养老的难度系数高扬,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与希望也就越大。
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
在中国历时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百善孝为先”的思潮源远流长,一直流淌到了今天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基于此,当我们纵观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过程时会发现:有多少儿女,当他们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养老的时候,便被冠以了“不孝”的头衔;又有多少父母,当他们走进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时候,便把自己加入了“被抛弃”的行列,由此造成的心理不悦和精神压抑,甚至还影响到了身体健康。这也是更多人或被动或无奈地放弃养老院养老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高达9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老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成为市场的重要机会,也就是所谓的“风口”。
在探究如果抓住站在风口上的养老这头猪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养老市场发展的几个阶段,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福利院养老
生活模式:老人长期离家居住于养老院。
离家迁居于养老院的模式之所以在当时难以得到有效普及,一方面跟中国人传统的“敬老、养老”的“孝道”思维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传统福利院等养老机构所存在的资源不足,设施简陋,服务能力不济等诸多问题。
首先,从养老机构的数量来看,与目前超过2.1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据相比,我国4万多家养老机构,500多万张床位的数量,几乎只能为2%的老年人解决养老住房问题。
其次,如福利院之类的大部分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尤其在西部地区,拥挤的房间,老旧的床铺便是老人的居所;晒太阳、看星星成了部分机构老人的主要娱乐方式。此外,健康监测、慢性疾病管理等仪器设施也都相对比较匮乏,让居住其中的老年人难以得到身心的全面照顾。
再则,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较差,健康医疗的维护更多的还是仅仅凭借护工的感觉和经验,这也致使“养老院事件”频发。
《耄耋老妪病逝养老院》、《老太摸黑上厕所摔伤 养老院送医存在延误》、《脑梗阿婆行动多不便 护工扶抱不 当致受伤》、《老人在养老院洗澡烫伤导致死亡》等诸多标题频现报端。
一边,是传统福利院机构的“风险事件”频发,令人胆颤心惊;一边是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苦不堪言,百口莫辩。北京某养老院当了14年的院长坦言,几乎所有的养老院院长都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自己甚至还被告上法庭过。这也让传统福利院养老的发展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中级阶段):居家社区养老
生活模式:住在家里,早去晚回。
当福利院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时候,基于“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以及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家庭观念,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家庭养老。而在此思潮的影响下,居家社区养老应运而生,这也是在21世纪上半叶,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所谓“社区养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这些社区里往往建有活动中心,配备运动健身器材,纸牌、麻将等娱乐消遣的项目设施,以及血脂血压监测等医疗健康的监测设备。老人平时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互动交流,不仅能得到精神慰藉,还可以得到健康照顾。而对于高龄、失能老人,社区活动中心还可以配置社区保姆,对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走访和慰问,提供家政、供餐等服务。居家社区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满足老人对家庭照顾的心理需求。但是对于有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家庭来说,却在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原因很简单,一个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顾,子女势必需要分散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雇请保姆,一个保姆甚至几个保姆照护一个老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尤其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结婚后,两个人养4个老人的状况愈加普遍。
第三阶段(高级阶段):智能居家养老
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享受没有围墙、没有距离的娱乐、交流、互动空间。
居家社区养老方式,对于能自行走动的健康老人及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失能、行动不是很方便的高龄老人来说,却还是难以满足健康、安全、快乐的生活需求,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方面也鲜有效果。而且,人一旦变老,就会形成一种回归的心里,愈加渴望家庭人员的关怀和温暖,否则就容易失落、惆怅和消极。但是,现实状况却总难以尽如人意。因为工作等原因,子女离乡背井,遥远的距离让子女对父母的照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希望常常见到子女的母,更多也只能落得个望穿秋水。面对这样的境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智能居家智慧养老的概念应运而生,也就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打破传统思维,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时连接,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借助于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和数据网络互联,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而且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当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时,系统中的智能手表设备等能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亲属,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带来各种亚健康隐患时,系统服务中心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还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智能居家养老”还可以通过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让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