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助力“养老”变“享老”

发布人:蓝智慧 发布日期:2021-07-07 人气:0

统筹推进政策赋能、数字赋能和教育赋能,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科技事业和养老事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重要跨越。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养老事关民生。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和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智慧养老以促进养老资源的精准化供给、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为目标,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当前,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供给“不适老”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数字鸿沟”问题不断凸显。对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赋能、要素保障,统筹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升养老服务效能。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培育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指明了方向。除政策支持外,各地智慧养老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67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297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和69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在智慧养老的创新探索中,山东省也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相关政策的落地执行,还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市场监管的完善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促进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便民服务智慧化,正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着力点。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将突破传统养老服务在居家照顾、健康管理、安全保护、精神关爱等方面的痛点难点,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数字时代不能落下老年人。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调查显示,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是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这与我国不少老人是带病生存、多病共存有关,也与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有关。

尽管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须提质增速:

有效供给不足。智慧养老产品尽管种类繁多、功能不一,但质量参差不齐,且数量少价格高,社会普遍认知不强。

重技术轻体验。不少智慧养老产品考虑精度很多但考虑温度很少,忽略了用户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导致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覆盖面不广。目前智慧养老服务在社区、机构、医院等场域的覆盖能力仍然有限。尤其是所需的人力成本最高的居家养老领域,亟须智慧养老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破解养老难题,需要通过数字赋能,创新数字技术,打造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智慧养老服务。企业等供给方应注重创新技术、设计产品和优化服务,以提升产品服务契合度为突破口,从“重技术”到“推场景”,重点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助医、助行、助餐、助浴、助乐等系列服务,进一步打造汇聚科技智慧与人文关怀的社区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生态圈。作为养老机构,应整合多方资源,提高服务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助力“养老”变“享老”,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温度。

破解养老难题,也需要通过教育赋能,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数字化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人,是为了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在企业等供给方数字化转型、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实践治理数字化的基础上,需着力提升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红利的能力,实现三方同频共振。由于老年人在信息科技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使用频率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加之不少科技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到老龄群体特征、社会支持体系缺失,导致老年人处于“数字鸿沟”中的弱势一端,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社会融入程度。

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增加社会参与度与价值感,乐享银龄生活。由此,大力发展老年教育,需积极动员家庭、社区、老年大学、养老机构、社团组织等多元力量,通过教育反哺、课堂教学和同辈互助等方式,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信息使用能力与安全意识,提升数字素养,同时智能服务与线下服务有效衔接,助推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领域、注入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以老年人体验为落脚点,瞄准老年群体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推动“科技”与“养老”深度融合,才能给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