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何以更有为

发布人:蓝智慧 发布日期:2023-09-23 人气:0

“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龄、失智、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数量还将进一步增长,使得老年人医疗、照料、福利负担愈加沉重。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相叠加,与小型化、少子化家庭特质相交织,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利益博弈相伴生,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渐次弱化,社区居家养老所内蕴的社会价值逐渐得到体现。当前,如何立足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区老年人养老、医疗、照顾、福利等方面服务质量是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何以更有为

建立老年基本信息档案,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 

构建社区老年信息档案对养老服务过程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明晰助老活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安排是否符合老人实际;二是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突发事件进行合理预判。也就是说,社区活动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工作者对一般性社会交往情境的控制与把握。由此,社区工作者可以在真实、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中探寻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进路。近日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一些社区老年档案服务体系已在积极构建之中。

社会工作者不仅应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老人基本生存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建立家庭信息网络系统,还应着眼于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进社区老年档案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者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社会交往能力、生活照顾能力等具体指标进行全面预估。加强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民间自发组织的沟通,关注老年人在社区助老活动中的真实诉求和生活期待,并以此为依据对社区老年人群体进行类型划分,预选出特殊困难帮扶对象,并对其基本资料进行考察与再核准,确保服务计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要及时了解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活动的主观意愿,鼓励老人发挥个人潜能,协助每位老人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家庭与社会问题,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建立社区老人档案。不难发现,基于社区发展实际建立的老年人健康档案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立足点,也是构建社区网络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推动“医养”结合,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目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多元,日常生活照料中心、社区医疗卫生组织、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工作机构、民间组织都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体现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般而言,医养结合原本是指涉一种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回应公民医疗卫生需求为根本任务目标的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医养结合的最初形式体现在医务工作者通过相关配套医疗设施,对社区患病老人或特殊困难人士给予一定的医疗服务。在当前社会福利视野下,社区医疗服务的角色定位与具体目标应进行必要的延展和提升,即对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福利体系中被救助者基本生活的关注转为对城乡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中老年群体医疗服务质量与效果的关照。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等建设已初见成效,社区医疗服务框架基本定型。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城市社区医院已具备基本医疗配套措施,很多患有慢性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手术后遗症的老年人在家人陪护下到社区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但在现行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要与社区医疗服务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矛盾既内生于我国城市“三甲”医院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又源于很多癌症晚期病患、临终关怀老人进行社区治疗、回归家庭的无奈之举。不难发现,很多城市“三甲”医院在经由病患家属同意后,已将一些临终关怀老人转向微型社区医院进行姑息治疗,逐渐将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产业,让有着特殊医疗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接受专业、正规的照顾。从笔者了解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看,很多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地方养老机构、民间非营利组织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比例依然较低,由此,应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向纵深发展,加大社会工作者引进力度,逐步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发展睦邻互助小组,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诚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持”的邻里互助观念在我国古已有之。邻里间信任关系和社会交往所建构起的大大小小的社区共同体成为解读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照,其所形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不仅是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实践的内在逻辑,也以特有的网络空间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并持续影响至今。概言之,睦邻互助小组养老模式是一种基于地缘关系的,由优势老人向相对弱势老人构筑的社会支持与内心关照,即从社区邻里信任关系入手,以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通过邻里互助方式提升被救助者的能力,促进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融合,有效助力社区治理。

睦邻互助小组模式带动社区老年人改变的力量来源于信任关系与内在团结,由此,信任与团结概念必须放入特定的社会情境或社会结构背景之中方可得到准确的理解,即这里既涉及深层自我认知的表达及其形成条件,也攸关现实情感内涵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其衍生的一系列生活行为方式与实践选择。首先,社会工作者应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社区老人组成睦邻互助小组。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应向服务对象说明其被选择的具体原因和相关标准,还应秉持平等、自愿、自由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经验观察,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社交、情感、生活需求,确保老年人加入、退出小组意愿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社会工作者应以真挚的情感和专业服务能力促使老年人增加参与社区活动的信心与活力。要保证老年人可以自由选择互助小组的角色身份,并且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随时退出小组活动。同时,社会工作者应向老人说明睦邻互助小组活动没有优劣之分,所有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都是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关系,否则,老年人对“组织”与“被组织”对象的前提预设,极易影响老人参与养老服务活动的热情。

不难发现,在某种意义上,睦邻互助实践主体已由传统“社会工作者—社区老人”转为“社区老人—社区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区服务对象的主体影响力日益上升。社会工作者应首先着眼于社区老人的生活、情感及养老需求,积极发挥邻里互助在社区养老服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老人与老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心理健康、康复护理、日常照料等知识的学习交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睦邻互助小组的老人可以根据老人迫切需求和生活现实灵活调整社区服务计划,并与社会工作者及时沟通,讨论活动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从睦邻互助小组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看,该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达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标,纾解老人困境、满足养老需求。由此,如何激发内生于老年人群体自身的活力与信心,试图探寻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进路不仅是社区养老工作的新问题,也成为推动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