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日本社区养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通过与我国的养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启示,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衰退导致的缺位,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充分满足了中国老年人养老的需要。本文从政策与法律、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解析了日本社区的养老服务,并以此为借鉴提出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退化,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也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同时它也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因此,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和对策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的组成由智能平台软件和老人用通信终端设备组成,智能平台软件实现信息交换和记录功能,通信终端实现呼叫功能。
二、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日本是世界上少子化和老龄化状况最严峻的国家之一。2013年,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达24%,而同一年,日本总人口减少了24.4万,连续7年呈自然减少态势,且今后或将持续。
1、完善的养老制度经过数十年发展,日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又称基础年金),覆盖全体国民,凡20岁以上60岁以下、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保险。第二层次是与就业收入相关联的雇员年金制度,按照加入者职业的不同,又可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凡是加入第二层者全部自动加入第一层国民年金。第三层次是可以任意加入的养老保险,主要是私人机关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
第一、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均由政府来运营并且带有强制色彩,人们通常称之为公共养老保险金,第三层次可由企业自主运营、公民自主参加,因而被称为非公共养老保险金。这样“三层并行”的基本机制,保证了全体国民都可以找到契合自己需要的基本养老保障。
2、形式多样化
目前日本的社区养老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政府主导型、政府资助民间组织型、民间志愿者协会型和企业组织型。
日本的养老机构有以下几种:老年公寓、付费养老院、老年痴呆养老院、介乎养老院和特别养老院。老年公寓,没有太大限制,只要是老年人想去住基本上都能去住的;付费的养老院,这是介护保险负担比较少的,老人身体状况经过养老评估后还可以的,他想搬到老人院去住,相当于民营养老院,但是没有保险的;老人保健设施,需要高龄介护的,相当于我们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上门介护服务;特别养老院,级别比较高的,需要介护的高龄老人的综合性的养老机构
三、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启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提高,老年人数量不断上升。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借鉴日本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其非常适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中国的现状是资金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内容单调。日本的养老经验与对策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健全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仅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为数不多的法律和政策。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完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支持,法律在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事业中起到了基础性、指引性的作用。
2.促进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政府不要直接社区养老服务,而是通过购买或其它形式交由第三方来提供,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提供社区服务主要资金和设施资助,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监督等。
3.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是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应该加强专业养老服务的教育培养工作,设置并完善相关的专业体系以确保能够源源不断的为社区提供专业化人才,并对这一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予以保障。
作者:宋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