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向“零距离”迈近

发布人:蓝智慧 发布日期:2023-10-18 人气:0

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为家庭照护者提供社会支持,增强长期照护服务的资金保障,让2亿多的老年人安居养老,功在当下、利在长远。

文/《环球》杂志记者 朱旭东

编辑/黄红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通过家庭养老支持服务为家庭“赋能”,这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又一项重要政策。

  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感。当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对发展老年照护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尤其是,符合中国老年人观念和习惯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更为紧缺。因此,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为家庭照护者提供社会支持,增强长期照护服务的资金保障,让2亿多老年人安居养老,功在当下、利在长远。
  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为此,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出一系列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升级的举措。

适老化社区和适老化家庭

  每天上午10点半,离爱心食堂开饭还有20分钟,浙江省诸暨市东和乡友谊村的老人们,就陆续坐到爱心食堂的长条凳上。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吃上现成的热乎饭,还能聚在一起拉家常。“以前中午我自己做饭,经常就随便对付一下。在爱心食堂,我们吃得又好又便宜。”就餐老人王师才说。
  诸暨市目前有217家爱心食堂,覆盖300多个村社,每天为上万名老人提供服务。除了集中就餐,对居住点较远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爱心食堂还送餐上门。
  “这么热的天,我们老年人本就容易身体不舒服,一想到还要买菜做饭就头疼,现在社区帮我们解决了吃饭的难题,给老年人办了件大好事。”家住天津市南开区学府街天津大学新园村社区、年近七旬的穆復明手捧刚在社区内的流动餐车购买的饭菜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据了解,为了实现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人人可及,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杭州市要优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构建布局均衡、适应需求、服务便利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体系,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鼓励由乡镇(街道)、村(社区)提供场地,社会力量举办护理中心(站)等,开展“嵌入式、小型化、连锁化”医养结合服务;因地制宜发展“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助餐服务,鼓励普通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的曹凤霞重新获得了生活自理的能力。70岁的曹凤霞家住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廉租房小区,同老伴、孙子一起生活,享受二类低保政策。患病十多年来,她行动不便、容易犯晕,吃饭、如厕等日常活动一度全靠老伴搀扶完成。
  事事“捆绑”老伴,总有诸多不便。“平时躺在床上很心急,又不敢随意起身活动。有几次老伴不在家,我试着自己上厕所,要么滑倒、晕倒在路上,要么一坐上马桶就没力气起来了。”曹凤霞说,为了照顾自己,老伴在家不敢松懈,外出也不敢耽搁,操了不少心。经过多次走访、沟通,社区为曹凤霞购置了支撑力更强、可随时落座的凳拐,还配置了防滑地板,在卫生间配置了扶手、淋浴椅。“现在走路不打滑了,一个人在家时可以小范围活动,上厕所、洗澡也能自理,省心多了。”曹凤霞说。
  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已累计为超过两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居家生活系上“安全带”。

长护险助力居家养老

  随着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成为破解居家养老关键一环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作为具体要求提出。
  长护险是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的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社会保险。始于2016年的长护险制度试点,目前已推行近7年。多地试点表明,长护险在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截至2023年6月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约1.7亿人,累计超过200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约650亿元。”在9月22日召开的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副主任付超奇介绍。
  而根据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的统计,仅上海就有近40万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照护服务。长护险每月可为失能老人支付约500元至1800元的费用,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长护险服务项目已覆盖42项上门照护服务,全市提供长护险照护服务的机构超过1200家,登记在册护理人员总数达6.7万人,100%持证上岗。
  作为国家首批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江苏南通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其照护险制度已逐步成熟,制度功能有效发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南通市的照护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形成政府补贴、医保统筹基金筹集、个人缴纳、社会捐助的多元化动态筹资机制,建立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和机构上门等多种照护服务方式。2019年底,照护险在全市推开,实现城乡一体。目前全市享受照护保险5.6万人,其中91%为居家照护。
  南通市北护理院院长丁亚标介绍,目前入住护理院的400位老人中,有近60%的老人能享受照护险。照护险主要分三档进行补助,每人每天的补助按照评估分别为40元、50元和70元。“照护险每月能为相关老人支付一两千元,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很可观的补贴。”
  照护险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照护负担和经济负担,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使得失能人员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居家,均能享受到相应待遇。尤其是辅助器具租赁服务,让失能人员使用上万元的专用电动护理床,个人每月只需承担90元租金,不仅降低了家属照护时的劳动强度,每周2~3次的上门专业照护服务,也让家属有了喘息的机会,促进了家庭和谐。

探路“居家养老+”

  对于养老场所的选择,业内有“9073”的通俗说法,即90%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只有3%的人会选择机构养老。除提升照护服务质量和效率外,还需要依托社区综合施策,以及智慧科技赋能等,来做好“居家养老+”的文章。
  “你们闻闻,我身上穿的衣、床上盖的被全是喷香的,多亏了我村护老员‘滕老根’。”湖南平江县长寿镇塘口村中风瘫痪的老人吴某某如此夸赞。老人口中的“滕老根”名叫周滕根,是塘口村2022年聘用的农村辅助养老公益性岗位“护老员”中的一员。
  2021年以来,平江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兜底养老保障机制建设,整合民政、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政策性资金,出台《平江县农村辅助养老公益性服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在全县行政村开设农村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护老员。目前该县已为300余名“护老员”与4500名农村困难老年人搭建了“鹊心桥”。
  平江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架起“鹊心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健康维护、居家安全、精神慰藉等助老护老方面的需要,解决了他们求医问药、社会隔离、家庭照护等综合性社会问题,让老人们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年轻时存时间,年老时换服务”“时间银行”是互助养老模式的形象说法,因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一大新举措,多地正探索推行。 
  近几个月来,每个工作日上午10点半左右,浙江杭州市61岁的退休人员冯凌芳都会穿梭于南星街道白塔岭社区的大街小巷,电瓶车后备箱里,装满了爱心午餐。“很感谢志愿者准时来送餐,解决我的吃饭问题。”74岁的社区居民徐奶奶患有眼疾且独自居住,是冯凌芳的送餐对象之一。冯凌芳说,“父亲晚年曾受到邻居照顾,我一直心怀感激。如今我退休了,也想为养老事业出一份力。”
  今年6月,冯凌芳成为白塔岭社区2020年以来推出的“银龄”互助“时间银行”项目的志愿者。该项目的主要运行规则是——低龄老年人为困难高龄老人提供慰问、理发等服务的同时,可获得积分,用于在线上兑换陪伴等服务、在线下兑换“公益超市”商品等,是一种“今天我服务你、明天他服务我”的互助模式。
  看病难是居家养老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一些省市正积极谋划,以盘活现有的社区卫生资源。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设在南京市建邺区社会福利院内。“除了日常的诊疗,这里还有心电图、B超、X光等检测设备,福利院及居住在周边的老人就不需要去医院排队等候检查了。”福利院院长易婕说,她是主动向建邺区卫健委申请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希望继续打通医养融合通道,出台相关政策让医院医生进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业务帮扶,帮助提升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
  在甘肃灵台县中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环球》杂志记者看到智能手环收集的数据正在大屏幕上滚动。“我们实时获知老人的位置、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或接到老人求救电话,社区将第一时间联动资源,提供救助。”灵台县民政局局长巩晓辉说。
  近年来,各地还积极利用科技与互联网手段,探索实现居家养老和医疗服务两不误的有效路径。在浙江省永康市,借助智慧家庭养老床位等数字化平台,许多农村老人正在享受24小时“无感”照料服务。
  “动动手指,医生到床头。”永康市江南街道勤丰村68岁的独居老人舒松元切实体会到了家里配有智慧家庭养老床位的好处。智慧家庭养老床位不仅配备智能床带,还有呼叫器、烟感器、燃气报警器等。这些终端“触角”与永康智慧养老系统相连,可处置火灾、煤气泄漏、意外摔倒等紧急情况,并嵌入互联网医院远程问诊、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其中绿色转介通道能为老人紧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据了解,这套智慧养老系统,能够显示使用智慧家庭养老床位老人的实时健康状态。永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应用场景的全部事项可10秒内应答,紧急情况能1分钟内派单,护理员30分钟内全城可达,重要需求12小时内办结,所有服务24小时内完成。

( 《环球》杂志.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向“零距离”迈近.2023-10-08)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