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只有老人的农村”现象愈发凸显。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以“均等普惠、刚需为先、量力而行、系统协同”为原则,多地激活闲置场地,推广“熟人养老”“邻里互助”等模式,摸索出一套不同于城镇的农村养老土办法。
大事兜底,小事上心
走进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范村老年公寓,三幢相连的公寓大楼环抱着一个小公园,公寓两侧还设计了残疾车专用通道。这座7年前由村集体投资1880万元兴建的老年公寓,如今已是该村70周岁以上老人的幸福颐养园。“公寓内目前住着256名老人,吃、住、用全部免费,费用由村集体承担。”西范村村委会主任施仁君说。
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各地因地制宜想出土法子,提升养老的可及性、可感度。
午饭时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大庄村的互助老年人幸福院里人头攒动,来就餐的大多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这里原来是一座闲置学校,上级部门投入35万元,在2022年将其改造为集就餐、娱乐、康养于一体的老年幸福院,每天为3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每逢周一,村医还会为老人免费义诊。”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金玉麟说。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浙江省自2019年以来,对4.28万户困难老人进行了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让老人起夜有夜灯、走路有辅具、洗澡有座椅、紧急情况有呼叫器。
杭州建德市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老年人照料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每年出资对失能老人家庭成员进行护理培训,累计培训家庭照护者1500余名,其中1300多人取得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
家住湖南省长沙县青山铺镇广福村的低保对象彭汉全肢体二级残疾,当地政府为他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后,护理员根据老人的需求,每月提供8次以上助餐、家政清洁、康复指导等上门服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缩短服务半径,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农村养老的困难在于面积大、分布散,有限的资源难以覆盖。”湖南省长沙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静说,养老服务覆盖面小、养老服务不均等、服务成本高等问题,制约着农村高质量养老。
“王阿伯已经24小时没有开门记录了,我得赶紧上门看看。”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网格员王立新的手机上出现智能门磁提醒警报,提示独居老人王善先已经24小时未出门。“我们是高山村,不能随时守在老人身边,有了智能门磁对独居老人进行‘云守候’,就安心多了。”王立新说。
“宋哥,开开门。”“魏姐,今天好不?”浙江丽水市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岙头自然村村民宋建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村里7户留守老人的情况。作为村“邻里互助长”,直到看见老人们都好好的,他才准备骑电动车去县城。
“王阿姨,我来看您啦,今天身体还好吧?”54岁的李玉清是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庄禾屯村的邻里互助员,每次到王阿姨家,都会帮她量血压和血糖。李玉清说,邻里互助员都配备了“邻里互助百宝箱”,里面有血压计、血糖仪及一些常用药品。
密云区民政局社会儿童福利与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昊介绍,密云将本地热心公益的“4050”村民聘为邻里互助员,将其住所作为邻里互助点,1个点位服务周边10个独居老人,为老人提供卫生打扫、洗衣缝纫、代买代缴、代开药品等服务。
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认为,受制于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农村现阶段难以像城市一样发展规范、专业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村级养老互助组织的培育引导和资金投入,将养老服务融入现代乡村治理网格,将一个个村庄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为家门口养老提供更多普惠型服务
目前,农村养老服务在政策保障、设施建设、专业队伍配备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短板和空白。以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为例,由于没有长护险和农村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等,未列入特困、低保、低边等范畴的农村老人,容易出现照护难、生活质量差的状况。
农村老人购买能力弱,专业化服务难以扎根,养老不能照搬城市经验。“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每月仅320元,远不够支付入住机构费用,收入不高的农村子女也很难承担。”浙江省长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老人对价格非常敏感,一个乡镇的老年食堂每餐费用平均上调1元后,来食堂就餐的人次数就下降了23%。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政府工作人员举例说,当地有家村级养老互助院,建成初期,很多老人都有入住意愿,但考虑到每月要交600元的入住费用,大多选择了放弃。
“2022年,浙江对全省1200多万名老年人的普查结果显示,养老需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方便看病、有人聊天、帮忙打扫卫生、参与活动、助餐吃饭。而且,我们发现农村老人孤单感更强,助洁助餐等需求也随着年龄增大而提高。”浙江省民政厅负责人表示。
构建“中国农村家门口幸福养老”方案,既要突出政府兜底责任和强化家庭主体责任,也要放大社会协同作用,围绕老人吃饭、家政清洁、精神娱乐、康养护理等,为老人提供更多触手可及的普惠型服务。